今天企业普遍依赖的“常识”,其实都源自上世纪的管理范式。但互联网、消费者觉醒、外包与零零后价值观的崛起,让这些旧逻辑逐渐失效。本期视频以“范式转移”为切入点,带您理解管理思维为何必须升级:从控制到赋能,从稳定到适应,从封闭到开放。唯有主动突破旧范式的束缚,企业才能真正赢得未来。
■什么是范式
今天,大多数企业运转时的“常识”——岗位分工、绩效考核、KPI、预算审批——都源于上世纪形成的管理范式。我们很少去质疑它,因为它几乎构成了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则。
但在上一期,我们已经看到,这种“常识”在今天正在慢慢过时。
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先解释一下范式(Paradigm)这个概念。
什么是范式?托马斯·库恩在其著作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中指出,范式不仅仅是一套理论,而是一种定义问题、解释现象、指导实践的整体框架。
换句话说,管理范式就像一副无形的眼镜,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组织、员工和市场的隐形框架。

回顾历史,每一次的管理变革,都对应着管理范式的转移。
20世纪初,泰勒的科学管理奠定了“效率范式”,泰勒强调通过标准化、分工与控制等方式减少任何浪费。
到了20世纪中期,梅奥、马斯洛等人推动了“人本范式”,强调以人为本,强调组织内的激励、沟通与团队合作。
再往后,全面质量管理、精益生产、学习型组织,数字化生态,每一次管理的重大转型,都是管理范式的更迭。
理解范式的力量,可以帮助我们:为什么旧的管理逻辑会失效,以及为什么新的管理方式会成为未来的竞争优势。
■旧范式正在失效
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,企业面临的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:
1.护城河的消失
过去信息及网络不发达,企业可以通过获得经营许可、专利保护、资源垄断、制定标准,或依靠规模优势、地段优势、设施建设优势等,为自己挖一条护城河,以减缓竞争对手的进入及冲击。
但在“放管服”大趋势及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,许多我们以前认为的,坚不可摧的护城河,在今天都已经变得没有意义,或已经消失不见。
2.分工的解体和外包的兴起
为了快速应对竞争,企业内部大而全的分工模式开始逐渐瓦解,企业纷纷将业务委托给第三方处理,而许多在行业内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也不断创建出越来越多的“成功案例”。
譬如平衡计分卡、阿米巴模式、OKR等等,而这些企业也愿意将他们的“成功案例”打包成服务,提供给任何企业。

这样一来,由网络链接的设计开发者、咨询顾问和外包供应商们,就在网络上形成了7*24小时营业的“全球供应基地”。
善用这些取之不尽、用之不完的资源,一个很小的团队就可以极低的成本、在很短的时间里,将其创意转化并形成强大的竞争力,如果机会抓得好,甚至可以一己之力,杀入甚至颠覆一个传统行业的市场。
这在今天非常可能。
譬如lululemon的创办人奇普·威尔逊在2007年创立该品牌时,首先是聪明的避开了与阿迪达斯和耐克这些品牌,在竞技体育服饰正面硬刚,而是选择了无人问津的冷门品类——瑜伽运动服饰入手。
其次是开创了将设计室、商店及课堂融合到一起的经营方式,通过一边教瑜伽课、一边推销服饰,一边试穿改进的混合模式,从而实现了快速成长,并在创办第十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。

3.消费者的崛起
是网络赋予了今天的消费者更多的权力,包括自动比价的网购、商家口碑评价的展示及自己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看法、表达意见的权利等。
这些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、选择权和话语权,另一方面,也进一步削弱了商家的利润空间和话语权。
可以说在有网络出现之前,大部分消费者都很难知道,自己的消费行为是不是划算的、有没有被商家蒙骗。消费者是因为缺乏“教育”,导致的“无知”,保障了企业的利润。
但是如今情况完全颠倒了,大多数消费者被充分“教育”了,变得不再“无知”。商家想要还是通过之前信息差、阴阳菜单、夸大其词、虚假宣传、甚至欺诈的方式来糊弄消费者,会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,而且很可能被反噬。

4.员工价值观的变化
在企业内部,新进职场的零零后,似乎已经不再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需求顺序出牌,不再是先满足生理、安全、再满足爱与归属、尊重,最后是自我实现这个顺序。而是要就一次性全要,没错!就是蜘蛛哥这种七零后大叔不敢想的全都要。

越来越多的零零后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关注健康、更专注意义、更关注成长与自我实现,尽管他们也有很多缺点,但瑕不掩瑜。零零后整顿职场虽然是一句玩笑,但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,感谢零零后。
以上这些趋势,让旧的“控制—命令”式的管理范式显得越来越笨重。
不管我们怎样强调KPI、审批和流程优化,但得到的往往也就是员工在服从和勤奋层面的付出,很难真正的激发员工的创造力、激情等更高层次的付出,更别提组织韧性和适应性的提升了。
■新范式的轮廓
那么,新的管理范式是什么?
虽然答案还在不断演化,但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清晰的轮廓,譬如:
1.从控制走向赋能
管理者不再只是下达命令的指挥者,而是更多地营造环境,辅导员工的导师,管理者的任务更多变成激发团队潜力,让员工主动自主创新。
2.从稳定走向适应
工业时代的组织像一台机器,追求精确,而未来的组织可能更像一个生态系统,追求快速响应并适应变化。
3.从封闭走向开放
企业边界变得不再清晰,无论是从开放式创新、项目小组,还是跨行业研究,构建生态,都将成为常态。
4.从单一价值走向多元价值
企业的利润仍然非常重要,但追求可持续发展、履行社会责任、人性化管理、增强员工的幸福感,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。
■范式转移的挑战
然而,范式的转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库恩指出,旧范式往往根深蒂固,企业内部会有“路径依赖”。
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,更愿意选择风险小的执行者角色,而不是风险大的领导者角色;更愿意继续依赖旧的制度与管理流程,而不是进行管理创新,这些都与其所在的系统和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关,我们不必苛求个人如何如何,都可以理解。
但这看似稳妥的老法子,在今天,可能解决不了今天的新问题,还可能意味着丧失对未来的主动权。
■对我们的启示
作为组织的管理者甚至个人,我们该如何应对呢?
首先,是保持终身学习心态,不断接触新理念,警惕思维惯性的束缚。
其次,是勇于挑战与实验:在小范围不断试错,用事实检验真理。
第三,是加入或组建多样性的团队,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展开思想碰撞、去争论、去反思,这会给自己带来新视角,有助于我们突破旧范式的局限。
最后要说的是,管理范式不是静止的,而是动态变化的;进化不是计划的,而是探索的;创新不是大概率成功的必然,而是小概率成功的过程。
也许,我们面临的最大阻碍是等待完美,我们的最大机会是拥抱不确定,并马上行动。
风浪越大鱼越贵,当下的你,行动了吗?

